许可证贸易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作为许可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被许可方(技术引进方)签订许可合同,将其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授予被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使用该项技术制造、销售、进口合同产品的技术交易行为。
根据被许可方获得的权利不同,许可的类型分为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可转让许可、交叉许可和强制许可合同。被许可方获得许可方的专利实施权,主要有使用制造和销售权。
目前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人才新政,主要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
(1)引进专家的目标人群,将主要聚焦于“高精尖缺”四类人才。也即:着力引进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具有推动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家,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其他各类人才。
(2)引进专家的扶植重点,主要在国家重大引才工程,以及重要的引才聚才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选择在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中小型高新企业的重点学科领域选点布局,重点突破。
(3)引进专家的综合环境建设,也需采用“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方式,进一步加大类似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上海张江国际人才试验区等“人才特区”和“试验区”建设力度,使之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既具中国特色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引才(含政策、生活、文化)环境,以吸引更多的高端外国专家群体来创新创业。而对于大多数全球争夺的年富力强的世界顶级人才,在暂时缺少全职引进的条件和可能的现实情况下,采取不拘形式(访问交流、项目合作、咨询指导等)的个性化实用方式灵活“引才”,仍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之举。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并明确了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两个关键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带来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国家层面开启了技术转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之门,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技术转移体系的雏形。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消化—吸收”的国际技术转移思路
为了得到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理念、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这一阶段,国家开始广泛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政府间技术和经济合作协定。技术转移行为开始实现大规模、全方位发展,并且改变了盲目引进的做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