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化进入第二阶段,从追求低成本生产转变为寻求创新,流动的资源也从商品变为人与理念。国际技术转移是非常明显的一种创新全球化趋势,也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方式,推动科技革命、影响一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技术转移历史沿革,大体都经历或正处于技术引进、内部消化、对外输出三个阶段。技术引进阶段 技术后进国通过技术引进缩短与技术强国之间的差距,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内部消化阶段 大量先进技术在引进后,经过一个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内部转移的实践过程,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外输出阶段 当某一领域技术发展成熟后又向相对落后的国家转移,一定程度上弥补开发成本并取得经济利益,进而促进技术更新。可见,国际技术转移已被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视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日本学者赤松要(1896-1974,日本经济学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提出,后进国家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学习先进国家技术和经验,实现后来居上。他指出,为了赶超发展目标,技术后进国家还可以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发展、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历史上,美国、前苏联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极大地受益于技术转移。如19世纪,美国主要采用移民方式从英国引进技术,而前苏联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是通过购买先进机器设备,日本则主要依靠的是引进外资和技术合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转移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并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适应了不同时期我国工业化与创新发展的要求。国际技术转移不仅受国际环境、全球技术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更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指导政策、科技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息息相关,不同阶段的技术转移方式和对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能力需求。对此,诸多学者从我国技术转移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发展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行了划分。康荣平在《90年代中国技术引进的新格局》(1994)中将我国技术引进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9年,为“苏联模式”时期,主要特征是以成套设备引进方式为主,并以初级产品出口换取外汇来支撑重工业技术引进和建设;第二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的“转变期”,主要特征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员国际交流增多,尝试了各种引进方式,出口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第三阶段是1990年进入技术引进“新时期”,主要特征是以吸引外资为首位的多种引进方式并行,充分开放交流带来“引进—产业发展—出口”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