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153 2100 2012

Email:ceo@lianyun.wang

Beijing Four Sentences of Heng Q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 |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发展历程与思考
来源: | 作者:4SHQ | 发布时间: 844天前 | 8714 次浏览 | 分享到: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经常采用。供货外商在提供机器设备的同时,一般还承担工程设计任务,设备安装、使用的技术指导,职工技术培训等。



02



建国初期的技术引进方式与顶层设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百业待兴,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急需快速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将工业化作为摆脱贫困、保持政治与经济独立的基本保证。面临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新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巨大的事实,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实现追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必要的选择。



建国初期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这一时期,我国的技术转移主要以国家指导下的技术引进为主,而技术引进的主导方式又受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水平影响。以成套设备引进的方式为例,成套设备引进是一种低水平引进,对技术引进国的基础能力要求不高,但一个技术后发展国家也很难通过这种方式在技术上缩小差距、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其最好的效果就是等距离追赶,而不可能达到总体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自立。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里,成套设备引进始终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导方式,这些引进的先进设备主要是作为生产手段,用以增加生产能力、填补产业空白。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引进项目中,成套设备占89.3%,单项设备与生产线占9.7%,而技术资料、图纸与技术合作仅占1%。这种引进方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没有现代工业的状况是相适应的。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的特殊性,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技术援助也成为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渠道之一,来自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援助帮助新中国培养了一支设计、科研和生产的技术骨干队伍,改善了新中国的工业布局。技术援助的方式是通过双方签署协议,由许方提供贷款、技术、设备和专家,帮助受方新建或改造企业。这种方式在二战以后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内各国之间技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因而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由此决定了技术援助方式的一些特殊性,即当双方政治关系友好时,技术援助有着相当的“无私性”,在技术上公开、经济上优惠;但当双方政治关系恶化时,这种无私性则向其反面转变。


来自外部的技术援助停止后,国家开始拓宽跨国技术转移的新渠道与方式,从日本和西欧国家购买先进技术和设备,商品贸易式的技术引进逐步兴起,技术转移开始与贸易和外汇相结合。1975年,中国开始尝试用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等方式引进技术,但受制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许可证贸易方式引进的技术件数、费用和比重都很低。


此外,海外人才的引进与交流也被认为是这一阶段中国技术引进的成功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