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是综合效果最好的技术引进方式。中国在50年代的引进高潮中聘请了1.2万名苏联、东欧的各领域专家,同时向对方派遣留学生近万人、各种受培训人员2.8万人;60年代前期从西方发达国家聘请了2千名专家来华。
以政府为主导、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落后,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缺乏,仅有的30多个专门科研机构研究水平低下,且部分已名存实亡,远不能满足工业化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一是制定并发布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规划性文件,提升发展科技创新的计划性与针对性;二是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事业发展方针,同时主张“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建设方针,从宏观层面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三是提升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意识,领导建立无产阶级科技人才队伍;四是推动国防尖端科技的集体攻关,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的重要战略决策;五是领导健全科学技术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各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科学技术组织体系。
尽管这一时期的科技规划尚未明确提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但从规划性文件提出的重要科技任务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转化是这一阶段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新中国基本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建国初期,我国已经开始建立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针对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实践中,经创造性劳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登记、申报、奖励、统计、分析和归纳等系统化管理,这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受科技成果所属领域和国家建设需求等因素影响,此时的科技成果转化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完全由政府主导,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
成套设备引进是指从国外进口一整套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机器设备,是技术引进的一种形式。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经常采用。供货外商在提供机器设备的同时,一般还承担工程设计任务,设备安装、使用的技术指导,职工技术培训等。
技术援助是无偿地或按优惠条件向受援国传授技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科技、文化机构并提供相应设施,以促进受援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主要形式有:向受援国派遣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 培训技术人员; 提供奖学金接受留学生; 承担考察、勘探、可行性研究、设计等投资前活动; 提供技术资料和文献; 提供物资和设备,帮助受援国建立科研机构、学校、医院、职业培训中心和技术推广站; 提供示范性项目和设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