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制度背景、概念范围、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差异,现有科技成果转化跨国比较多数就单一指标加以比较,而较少采用多指标测度体系进行衡量。通过限定概念范围,在梳理中国、美国、欧盟、英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体系基础上,将指标分为核心类、特色类和效益类三类,与发达国家相关指标数字相比,中国大学在企业合作研发收入、成立科技型企业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成果转化规模数据近年来增速可观、未来成效可期。与此同时,我国在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专利管理制度、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待改进优化。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源泉,每年产出数量庞大的科技成果,如何促进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是各国政府、高校等部门共同面临的挑战。[1]美国1980年颁布《拜杜法案》通过创造一整套统一的规则使大学能便利地取得联邦资助的发明所有权,激活了大学和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鉴于《拜杜法案》实施后取得了瞩目的成效,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效仿。[2]作为追赶国家,中国先后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激活大学和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成果转化领域的改革和追赶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除了上述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又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小“三部曲”,即《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密集出台后,了解中国的成果转化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何等位置,评估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客观认识我国成果转化问题,制定下一步科技创新重大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
目前,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水平主要借助投入-产出模型量化方法实现,其中DEA多阶段模型最为常用[3,4,5],以比较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组织的成果转化效率差异。然而,投入-产出模型绩效评价方法适用于单一国家内部或者有着较为一致数据基础的多个国家比较,将其应用在成果转化的国际比较中却面临挑战:与各国研究与开发(R&D)数据由官方主导并由OECD等国际组织长期跟踪不同,相当部分国家成果转化统计数据由民间组织收集,数据口径难以统一、指标可比性较差,与此同时还面临部分国家、部分指标或者部分年份数据可得性不佳甚至缺失问题,而数据缺失往往造成在DEA模型使用中大量样本数据的舍弃,致使通过模型进行跨国效率比较的工作难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