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153 2100 2012

Email:ceo@lianyun.wang

Beijing Four Sentences of Heng Q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
专家论述 | 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基础
来源: | 作者:4SHQ | 发布时间: 843天前 | 3704 次浏览 | 分享到:


2、发生机制。美国经济学家邓宁建立了国际生产选择模型来分析技术转移发生的机制。他认为,企业在国外拥有区位优势、又能在生产中控制技术的专利权的条件下,一般选择外国直接投资;在区位因素吸引力不大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企业在内部交易市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区位优势又不明显时,才选择技术转移。从所有权、内部化和区域化三者优势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的顺序是:产品出口→FDI→技术转移


3、运用。这一理论可用于解释技术转移方式的选择。一项技术可以采用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并购、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进行转移,但每种转移方式都有其约束条件,技术转移主体的得益也不同。可以从不确定性大小、信息充分程度两个方面对多种技术转移方式进行比选,并作出选择。


三、技术生命周期论


该理论是美国学者费农于1966年提出的。


1、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技术与任何生命体一样,也存在产生、发展、成熟,最后被淘汰出局的若干阶段。技术的优势、技术创新成果最终体现在产品、产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实施的经济效果上。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占有新技术的国家,首先用于国内生产新产品;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推广,新产品在国内的销量会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市场对该产品需求会不断扩大,占有新技术的国家就直接进行投资,利用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谋求最高利润。


2、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技术的自然耗损。一项新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发生贬损,因此必须尽快实施转移转化,实现其价值。一旦更新的技术问世,其价值就会加快贬损,甚至接近零。

运用。技术转移可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还应用于其他方面,例如全球著名科技预测、科技咨询企业高德纳(Gartner)于1995年发布了首条HYPE 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用于展示某项创新被市场接受时的基本规律,可用于考虑在何时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以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技术的自然耗损。一项新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发生贬损,因此必须尽快实施转移转化,实现其价值。一旦更新的技术问世,其价值就会加快贬损,甚至接近零。


四、需求资源关系论


它是由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斋藤优在对50余个国家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 1979 年在写成的《技术转移论》中提出的。


1、主要观点。斋藤优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家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活动受到该国家、地区或企业的需要(N)与其资源(R)的 “N-R”关系制约。这种制约表现在:一是国民的需求和其国内资源关系;二是经济技术交往国的需求与资源关系。两者关系的不适应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国际间技术转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