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的理论研究也就100多年的历史。1904年法国社会学家G·塔尔德提出了技术知识传播的“S型传播理论”,认为技术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模仿者比率呈S型曲线。20世纪50年代理论界出现了“二元性传播假说”,认为信息的沟通是通过大众性传播媒介和高层次权威人物之间的交往完成的。进入20世纪60 年代,罗杰斯( E.M.Rogers)将视角从社会学转向经济学,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曼斯菲尔德( Mansfild )对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的传播速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技术选择理论。以下简要介绍几种技术转移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或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是由美国学者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于1961年在其《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1961)一书中提出的。
1、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技术差距是技术转移的前提,且技术总是从其“中心”(发达国家)向其“边缘”(发展中国家)实现转移。技术一旦被模仿,技术差距消失,技术贸易就结束了。
2、运用。有人借用物理学中势能的概念来加以解释,在技术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势能高,在技术不发达的国家,技术势能低。因存在技术势能差,即技术差距,技术就从势能高的地方流向势能低的地方,势能差越大,技术转移的驱动力就越强。技术势能差,不仅表明转移方与接受方之间存在差距,两者的位置高低也不同,比技术差距更形象,更具说服力。这一理论也可解释技术的梯度转移和不同机构之间的技术转移。
由于技术转移还需要技术接受方具备技术的实施能力,也许技术势能差越大,技术转移的驱动力越强,但技术接受方的实施能力越低的话,技术转移仍然难以发生。
二、技术选择论
即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的选择理论。
1、主要观点。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认为,企业在维持正常生产的要素供给能够满足,且出口能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一般选择FDI,以实现对技术的专有控制权,并在国际上保持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而可实现垄断利润。当FDI遇到障碍时,才选择技术转让。这是基于技术输出方与输入方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的前提下,在哪些情况下选择哪种转移方式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产品出口可获得全部利润,经济利益最大,作为最优先采用的方案。尽管FDI也可以获得全部垄断利润,但投资的风险也比较大,可作为次优选择的方案。技术转让方式,只可获得部分经济利益,只是延长了技术的生命周期,可作为最后选择的方案。
2、发生机制。美国经济学家邓宁建立了国际生产选择模型来分析技术转移发生的机制。他认为,企业在国外拥有区位优势、又能在生产中控制技术的专利权的条件下,一般选择外国直接投资;在区位因素吸引力不大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企业在内部交易市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区位优势又不明显时,才选择技术转移。从所有权、内部化和区域化三者优势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的顺序是:产品出口→FDI→技术转移。
3、运用。这一理论可用于解释技术转移方式的选择。一项技术可以采用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并购、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进行转移,但每种转移方式都有其约束条件,技术转移主体的得益也不同。可以从不确定性大小、信息充分程度两个方面对多种技术转移方式进行比选,并作出选择。
三、技术生命周期论
该理论是美国学者费农于1966年提出的。
1、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技术与任何生命体一样,也存在产生、发展、成熟,最后被淘汰出局的若干阶段。技术的优势、技术创新成果最终体现在产品、产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实施的经济效果上。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占有新技术的国家,首先用于国内生产新产品;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推广,新产品在国内的销量会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市场对该产品需求会不断扩大,占有新技术的国家就直接进行投资,利用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谋求最高利润。
2、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技术的自然耗损。一项新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发生贬损,因此必须尽快实施转移转化,实现其价值。一旦更新的技术问世,其价值就会加快贬损,甚至接近零。
运用。技术转移可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还应用于其他方面,例如全球著名科技预测、科技咨询企业高德纳(Gartner)于1995年发布了首条HYPE 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用于展示某项创新被市场接受时的基本规律,可用于考虑在何时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以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技术的自然耗损。一项新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发生贬损,因此必须尽快实施转移转化,实现其价值。一旦更新的技术问世,其价值就会加快贬损,甚至接近零。
四、需求资源关系论
它是由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斋藤优在对50余个国家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 1979 年在写成的《技术转移论》中提出的。
1、主要观点。斋藤优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家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活动受到该国家、地区或企业的需要(N)与其资源(R)的 “N-R”关系制约。这种制约表现在:一是国民的需求和其国内资源关系;二是经济技术交往国的需求与资源关系。两者关系的不适应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国际间技术转移的原因。
2、运用。需求资源关系理论揭示了技术转让是一项新技术问世后的最后归宿,也揭示了技术转移的形成机制。这一理论揭示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技术转移发生的原因。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尽管存在技术差距,但不一定必然发生技术转移。如要发生技术转移,还要求需求与资源之间存在矛盾。
这一理论说明,技术转移是有条件限制的。国与国之间是如何,企业之间、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也是如此。在进行技术转移前,需要对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分析清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促进因素,化解制约因素的限制,促成技术的有效转移。
五、中间技术论
该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于1973年提出的。
1、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选择中间技术进行引进,这样可以回避资金和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所谓中间技术,是指介于高技术与低技术之间的技术。这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国际间技术转移。
2、运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主要是一个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并使之充分就业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二是要有技术知识;三是要有资金;四是产品要有出路。中间技术论还认为,发展中国家应优先选择劳动密集型工业,而非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中国家在起步阶段,在资金和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但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资本有了积累,人才缺乏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就不能选择这一理论。否则,技术水平就永远跟不上去。对于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六、技术转移政策性理论
技术转移往往牵涉及到经济政治利益,因而涉及相关政策。
1、主要观点。该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一是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即技术有其专有权属性,导致技术转移有内部化趋势,因而主张技术转移的非公开化,但其实,发展中国家想通过引进外资达到引进技术的目的。二是技术从属论,即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支配与从属、掠夺和被掠夺关系,因而技术转移实质上是发达国家用以支配发展中国家的手段。其宗旨是发展中国家应设法改变在技术上依附发达国家的从属关系。三是适用技术论。适用技术是指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并以正确的方式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技术。
2、运用。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应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开发真正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而且发展中国家应从国情出发,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高精尖。这一理论与中间技术论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七、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埃弗雷特·罗杰斯于1962年在其出版的《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提出的,后来经过多次改版,不断丰富其内容。
1、主要观点。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采纳者视为一项新颖的主意、实践或事物,其实质是采纳者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方案。而创新扩散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多个个体对新构想的主观感受与沟通的过程。通过社会化的沟通过程,创新的意义才逐渐显露出来。
创新的采纳率与其下列属性密切相关:一是相对优势,即某项创新优越于它所取代的原有方法(方案、主意等)的程度,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方面等。二是相容性,即某项创新与现有的价值观、以往的实践经验、预期采用者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这种相容性有助于采纳者理解其意义,产生亲近感。如果不相容,则会产生排斥。三是复杂性,即理解和使用某项创新的相对难度。越容易理解和使用,则越容易扩散。四是可试验性,即某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验的程度。这种试验可消除对创新的疑虑。五是可观察性,即创新结果能为其他人看见的程度。越显而易见的创新越容易扩散。
2、创新扩散的过程。一项创新的扩散,大致经过以下过程:一是获知,即接触创新并获知其价值,包括创新是如何进行的。二是说服,即与创新有关的相关利益方形成采纳创新的态度,如果说服不了利益相关方形成良好的态度,是不可能采纳创新的。三是决定,即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如果说服决策者接受一项创新,就会采用创新,否则就会拒绝。四是实施,即将创新投入运用。五是确认,即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
● 上述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技术转移为何发生,如何发生,各自从一个角度分析技术转移发生的原因、机制、动力等,有助于认识技术转移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理论虽然用于解释国际技术转移,也可用于解释地区之间技术梯度转移、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
同时还要看到,技术转移理论的选择都有局限性的,不可生搬硬套。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前提。企业在进行技术转移时,要确定阶段性目标。目标不能设定得太低,也不宜太高,而以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为好。
吴寿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体制改革与法规处原处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
邮箱:ceo@lianyun.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