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概念范围限定和指标体系梳理两方面的工作,建立了一个成果转化跨国比较的共性指标测度体系,实现了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尽管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成果转化水平已经进入到世界前列。从对比中也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科研投入力度、专利政策和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上。
1.基础科研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中国GDP约相当于美国的60%,表2显示中国大学的科技支出仅为美国大学的35.3%,其中超过三分之一部分还是由企业资助,比较两国政府对大学经费的实际投入,中国大学中来自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约为美国大学政府投入的27.2%,差距明显。
大学是基础研究的大本营,“基础研究并不考虑其终端实际应用,其产出的是普遍性知识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这种普遍性知识能够为解决大量重要实际问题提供途径”[17],对单个企业来说投入资源获得公益性更强的普遍性知识并不合算。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是承担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人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我国未来应该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高校院所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激励重大原始创新产出。
2.专利政策有待进一步纠偏
中国高校专利总量约为美国高校总量的10倍,导致我国在与专利相关的规模类数据上大幅领先,而将专利作为分母的效益类数据处于明显劣势。分析2018年两国发明专利(utility patents)授权数,如表4所示,在顶尖大学专利数量上中国高校比美国高校也要高出不少,加州大学系统包括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等著名公立大学,研究人员达2万余人、学生人数超过25万,师生规模约为国内一所普通985高校的10倍,如此巨无霸大学一年获得的专利数量不过526项。而反观我国高校,即使排名第10的高校专利数量,也超出加州大学系统近一倍,凸显了我国专利数量虚高的现状。

表4 中美发明专利授权排名前10高校数据对比
由于奖励政策、评价标准等原因,近年来我国专利数量增长速度很快,然而过多的低质量专利耗费了大量社会和政府资源,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国家知识产权、科技、教育等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专利重数不重质的问题,并开始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未来,在取消各级政府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补贴和奖励政策基础上,将各类公共资源与专利数量脱钩,让专利回归知识产权属性。同时,通过市场方式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门槛和成本门槛,通过在高校院所推行成果披露和专利申请前筛选制度等方式不断提高专利质量,建立应用为导向的专利管理体系。